2024年,中国企业在海外商标申请方面迎来了强劲增长。根据FoveaIP平台的最新数据,2024年全年中国申请人在海外提交的商标申请总量达到34万余件,相较于2023年增长29.14%。能够准确的看出,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活跃度持续提升,企业对海外市场的长期布局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显著增强。
* 说明:基于FoveaIP平台检索中国申请人在海外的商标申请量,不同检索方式数据略有出入,但不影响整体发展的新趋势及排名(下同)
近年来,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崛起、“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以及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地位的提升,慢慢的变多的公司开始重视海外品牌建设,通过商标注册确保自身在海外市场的合法权益,同时规避潜在的法律风险。
三大核心赛道:第9类(电子科技类产品等)、第21类(厨房用具等)、第25类(服装鞋帽等)继续占据商标申请量的前三位。
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消费级无人机等产品支撑了第9类的霸主地位。除了一些头部科技公司的全球品牌布局较为完善,众多中小型智能硬件企业也在加速海外市场拓展,推动了该类别的商标增长。
而中国的家居品牌,无论是厨房电器、清洁工具还是家庭储物产品,凭借高性价比、创新设计和良好的用户口碑,在欧美、东南亚等市场取得了相当可观的市场占有率。尤其是空气炸锅、咖啡机等小家电通过社会化媒体营销走红欧美,实现场景化突围,品牌商为避免被海外经销商“贴牌截流”,密集注册核心商标,也带动了第21类商标的增长。
第25类的服饰行业同样表现不俗,从国潮品牌到快时尚企业,都在全球化进程中加快品牌保护步伐,特别是在东南亚、欧美等消费市场,商标布局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特别是快时尚行业,周期短、仿冒风险高,建议相关企业采取“多国同步注册+核心图案保护”策略,以应对跨境侵权危机。
如果说前三名是“基本盘”,那么第5类(药品等)、第3类(美妆日化等)、第26类(饰品辅料等)的爆发式增长,则揭示了新兴出海赛道的崛起。
在上一篇文中我们也提到了医药和美妆行业的亮眼表现。尽管二者在海内外的增长趋势有着相似性,但也存在一些显著差异。例如在国内,花了钱的人化妆品和保健品的需求持续升温,而在海外,尤其是在欧美市场,对产品的品质衡量准则、成分透明度和安全性的要求更为严格,这就要求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商标注册时更看重合规性和差异化设计。尤其是在欧美市场,天然、有机和环保成分的产品慢慢的变成为主流趋势。
此外,依赖于服饰行业的火爆,饰品辅料这些配件通常作为附加产品附带在服装销售中,对于品牌的附加值起到了关键作用,第26类商标的保护需求也随之增加。但这类商品因品类分散、侵权成本低,常面临商标被抢注的隐患。
整体来看,2024年各类别商标申请量的排名与2023年相比变化不大,说明市场之间的竞争格局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企业在品牌保护方面的策略较为成熟。
在整体增长的大势下,第39类(物流运输等)、第33类(酒类等)、第44类(医疗美容等)等6个类目却出现负增长,这一现象可能受到多重因素影响,例如全球物流巨头格局固化,新兴企业难以突破FedEx、DHL的垄断壁垒;欧美国家对酒类、烟草产品的商标使用与广告宣传限制趋严,降低了企业在相关领域的注册意愿;海外对医疗美容的资质审核严苛,中国医美机构因牌照限制,更多选择与当地资本合作,而非独立品牌出海等等。
商标是出海的第一张“战略地图”,34万余件商标背后,是中国企业从“产品输出”到“品牌输出”的进化。未来,随着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既要紧跟市场趋势,又要规避潜在风险,商标布局将直接决定企业能否在海外市场实现“惊险一跃”。品牌全球化没有捷径,唯有将商标战略嵌入出海基因,方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